1月31日,《流浪地球2》三款周边淘宝众筹总金额已经破1.2亿元。 截图自淘宝“造点新货”平台。
孙雪告诉中新财经,自己很喜欢电影里的机械狗笨笨和人工智能MOSS,于是选择购买了成品模型。“其实还有拼装版,但我对拼胶并不了解,考虑再三还是买了成品。”而在赛凡官博的评论区内,也有网友留言称自己买了拼装版:“想要和孩子一起组装。”
中新财经注意到,作为《流浪地球2》官方正版授权商的赛凡,除上架了徽章、鼠标垫等“软周边”现货外,还推出了三款众筹产品:机械狗笨笨、数字生命卡和人工智能MOSS。其中,最便宜的MOSS拼装版价格为148元,最贵的笨笨成品版为488元。
尽管价格并不便宜,但粉丝们还是选择了“激情下单”。《流浪地球2》周边实际众筹金额迅速突破千万,并成为最快破亿的影视IP衍生品。对此,赛凡称众筹金额已远超预期,呼吁大家理性消费。
然而这未能阻止网友“上头”,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希望能实现“一户一笨”,并为周边设计出谋划策:“数字生命卡的设计可以再改进一下。”“还想要太空电梯、门框机器人!”一些网友提出更“硬核”的周边需求:“外骨骼装甲可以有吗?”更有粉丝直言:“我们买的不是周边,是中国科幻的未来!”
“让人类保持理性,确实是一种奢求。”对此,有网友借用电影中的台词调侃。
29日晚,“爆单”的赛凡不得不发布众筹产品截档公告,表示因工厂本年度产能原因,为最大程度保障产品品质以及发货周期,最终决定在销售完今年产能数量后截档。
30日,在赛凡成交数近50万、众筹金额破亿后,孙雪再度下单了定制版的数字生命卡。“大家都在戏称这个是‘赛博骨灰盒’,我觉得自己也可以体验一下赛博式浪漫。”她向中新财经表示,下单当晚该产品预订已彻底告罄。
除赛凡外,徐工集团、52TOYS的《流浪地球2》正版衍生品众筹项目也均远超目标金额,正版授权的《流浪地球》手游也在日前开启了预约通道,一场属于流浪地球的消费“狂欢”正持续上演。
国产影视IP从无到有 主题乐园还远吗?
周边众筹超1亿元,这届消费者为何如此愿意为《流浪地球》掏钱?
作为IP的延伸,衍生品一直承载着消费者对IP的情绪化消费,成为IP商品化后的重要收入渠道。艾瑞网在相关报告中指出,娱乐IP衍生品价值除了可以扩宽商业变现能力之外,还可以延长IP的生命周期,丰富IP内容的宣传渠道。
长期以来,国外头部IP诸如漫威宇宙、迪士尼、哈利·波特等,都对国内消费者影响深远。而近年来国内影视IP爆款不断,佳作频出,也刺激了国产IP衍生品市场,年轻消费群体对国产IP衍生品的购买尤为慷慨。
2015年7月,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衍生品上线淘宝众筹,一天内便筹款破千万,刷新了淘宝众筹娱乐类项目的筹款金额纪录;一年后,《大鱼海棠》上映两周,其衍生品销售总额就已达5000多万元,远超其3000万元制片成本;2018年,《流浪地球》衍生品的众筹总额则为769万元;《山河令》《陈情令》《盗墓笔记》《白蛇2:青蛇劫起》等也均迎来过衍生品热销。
但与国外头部IP相比,《大圣归来》等IP缺乏延续性和稳定性,其衍生品的热销也犹如“昙花一现”,生命力并不持久。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影视IP的衍生品市场仍不成熟,除内容端与衍生品端割裂、衍生品不够多元化外,侵权盗版等乱象也会打击IP对衍生品市场的信心。
例如,此前曾大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其周边销售计划未能与电影上映同步,导致当众筹项目姗姗来迟时,市场上早已是盗版横生。想要向迪士尼、漫威的商业模式看齐,打造纯熟的全产业链,对国内IP来说仍是任重而道远。
目前,《流浪地球2》多批次众筹产品均已售罄。根据赛凡公布的发货周期,众筹期间的订单最晚将于今年11月底全部完成发货。不少网友已开始在微博上催工:“生产线要起火星子了!”
不过,面对如此庞大的订单量,也不乏网友对赛凡的产能、品控表示出担忧。孙雪也有此种想法:“品控一直是周边销售的问题之一,尤其是这次众筹数量大、批次多,希望厂家能严格把控质量。”
但毫无疑问的是,《流浪地球》连续两部电影的出色表现,已让不少网友对其IP的生命力抱有极大的希望,他们的消费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购买周边模型,有网友表示:“希望有一天能够去流浪地球主题乐园。”(完)
粮食产量连续八年超一点三万亿斤——从丰收答卷看端牢饭碗底气与实力****** 冬至时节,寒风瑟瑟。尽管皖北平原温度已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安徽省涡阳县宋来宝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来宝却并不担心庄稼地里的麦苗。“目前田里的麦苗80%以上是壮苗,抗冻性强。” 宋来宝告诉记者,2022年他种植了约3000亩小麦,苗情长势好得益于前期科学种植,“播种期里,我对农田进行了两次机器镇压,土壤上实下松,保温性更好,确保麦苗能够安全越冬。”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我国有力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彰显了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与实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去年底召开的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抓好粮食生产,明确要求“稳定粮食面积”。 今年,中央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强化耕地用途管制,通过退林还田、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积潜力。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1.9万亩,增长0.6%。 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今年以来各地加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农业高质高效奠定基础。到2022年底,我国高标准农田将累计建成10亿亩。 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马坨店村,老书记刘兆云望着阡陌纵横、路畅渠通的农田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实施方格布局、完善田间灌排设施、整修农田道路等工程措施,达到地平整、土肥沃、水畅流、路相通的标准,极大提高了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现在1个小时就能浇完一亩地,不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了效益,还解放了劳动力,粮食产量和亩效益也大大提高。”刘兆云说。 向良田要粮,也要向科技要粮。从智能农机、植保无人机等新装备的推广,到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的运用,依靠农业科技不断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成为粮食连年丰收的关键密码。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小麦越冬保障上,现在我们更加注重因地因苗科学管理,针对弱苗,在温度适宜时将增施叶面肥促进麦苗由弱转壮。”宋来宝说。 在北大荒集团,无人种田、无人收割等智慧生产方式已大量应用,5G、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服务团队的加盟,形成了各方支撑粮食生产的合力。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我国整体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突破61%,农业科技研发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着眼未来,我国稳定粮食生产仍然面临一些风险挑战,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抓紧抓牢粮食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要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必须要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确保三大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产能要持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说。(记者汪子旭 水金辰)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彩虹多多地图 |